探索生活百科

拜占庭-波斯战争如何摧毁两个帝国

探索生活百科

萨珊家族兴起于伊朗西南部的法尔斯(“波斯”原是这里的古称)。该王朝的创始人萨珊王朝是一位琐罗亚斯德教牧师。 3世纪初,他的儿子帕佩克(Papek)在斯塔赫尔(今天的伊斯塔克尔)的基地上自立为国王。 224年,帕佩克的儿子阿尔达希尔一世(224-241年在位)推翻了安息王朝(安息帝国),并于226年在泰西封加冕,自称万王之王。随后他占领了原安息帝国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萨珊波斯封建帝国;他还征服了北方的亚美尼亚,粉碎了安息残部与月氏人的联盟,巩固了帝国的边界。他将琐罗亚斯德教定为国教。

拜占庭波斯之战

沙普尔一世(241-272年在位)使罗马帝国遭受了三次极其沉重的打击。第三次他在埃德萨附近击败了罗马军队并俘虏了罗马皇帝P.L.缬草 (260)。他所统治的领土有27个行省,东部边界最远达到现在的锡尔河盆地和印度河中上游。沙普尔一世自称是伊朗和非伊朗国王的国王。为了统治多民族帝国,他拥护摩尼创立的世界宗教。他死后,摩尼教遭到迫害。

从公元4世纪到5世纪,萨珊王朝与西方邻国拜占庭帝国不断进行战争,有胜有败。在东方,先后受到游牧部落、匈奴人和匈奴支系嘎达人的威胁。萨珊王朝国王菲鲁兹(又名贝鲁兹,在位457-484年)反抗加达人,战死沙场。当时,王室衰弱,贵族暴虐。菲鲁兹的儿子卡瓦德一世(488-496年、499-531年在位)试图利用马齐克运动镇压贵族暴政,但于498年被贵族推翻。501年在国王的支持下恢复王位。盖达人。

卡瓦德一世之子库斯鲁一世(Khusru I,531-579 年在位)统治期间,帝国达到顶峰。即位前三年,他与琐罗亚斯德教僧侣合谋镇压马兹达克教派;他即位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它增加了国库收入,缓和了国内矛盾,并依靠小贵族担任地方行政职务,从而削弱了少数世家家族的政治作用。约558年,联合西突厥,击败吉达。 572年,为了切断拜占庭从海上获得中国丝绸的通道,占领了也门。后来拜占庭联合西突厥人对伊朗发动了长期战争。

科斯罗一世的儿子霍尔米兹德四世(578-590 年在位)继续与拜占庭进行战争。在国内,他试图依靠基督徒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继续实行镇压大贵族的政策。这得罪了大贵族和琐罗亚斯德教僧侣,并被推翻。他的儿子科斯罗二世(Khosrow II,590年、591-628年在位)很快继承了王位。 602年,他对拜占庭发动战争,征服了整个小亚细亚,洗劫了叙利亚,占领了安条克、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并最终于619年占领了埃及,并因此获得了帕尔维兹(意为胜利者)的称号。

622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收复小亚细亚,627年进入底格里斯河中游。

霍斯罗在也门的军事部署打破了半岛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平衡,促成了阿拉伯社会的洗牌。更戏剧性的是,这种变化所爆发出的能量最终导致了萨珊王朝的推翻。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征战南北。短短二十多年,分散的阿拉伯半岛就在上帝的旗帜下统一了。随后穆斯林出去征服,波斯帝国也被列入了他们的征服名单。 637年,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率领的阿拉伯军队在卡迪西亚击败了萨珊王朝军队,并占领了泰西封。此时,距离库斯鲁征服也门仅仅过去了62年。 642年的内哈万德之战标志着萨珊帝国的灭亡。末代国王伊思齐三世于公元651年被木鲁磨坊主杀害,其子巴鲁斯逃往唐朝东土,任右武卫将军。当时,唐朝由唐高宗统治。


萨珊波斯继承了帕提亚与罗马抗衡的传统,在亚美尼亚、小亚细亚、叙利亚边境与罗马以及后来的拜占庭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231年,阿尔达希尔一世写信给罗马皇帝塞维鲁,要求罗马势力从亚洲撤军。长达400年的罗马-波斯战争正式开始。

232年,萨珊波斯与罗马作战,击败了罗马军队,并通过和约获得了亚美尼亚。公元260年,沙普尔一世与罗马帝国军队作战,击败了罗马军队,俘虏了罗马皇帝瓦莱里安。帕赛波利斯附近仍有纪念这场胜利的悬崖雕刻。它用巨大的浮雕表现了瓦莱里安跪下并将马鞍放在沙普尔一世马上的场景。这次战争后,萨珊王朝一度占领了小亚细亚东北部的卡帕多西亚。但萨珊王朝与罗马之间的争端就像安息王国时期一样激烈。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都曾率军远征波斯,但都没有取得重大成果。

公元286年,罗马在亚美尼亚煽动起义,萨珊王朝被迫撤退,后来又失去了底格里斯河以西的土地。 375年后,罗马帝国忙于应对哥特人和其他日耳曼蛮族的入侵,无暇顾及东方,而波斯则因匈奴人的入侵而无法继续挑战罗马。

公元395年,庞大的罗马帝国遭到各路蛮族的入侵。为了便于管理,将其分为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因此东罗马帝国也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波斯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经历了匈奴人和众多日耳曼部落的屡次袭击后,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拜占庭成为唯一的罗马帝国——事实上,他们一直将自己视为正统的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继续占领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上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利比亚等地区。那是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公元487年,波斯萨珊王朝卡瓦德一世掌权。他指挥了一支由波斯人、匈奴人和阿拉伯人组成的联盟,从拜占庭帝国手中夺取了上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

公元502年,联军围攻阿尔米达城。经过80天的激战,他们攻克了该城,随后又相继击溃了拜占庭军队的反攻。 505年,双方讲和,拜占庭以1000黄金的代价收复了阿尔米达城。双方维持原有边界,保持了20年的和平状态。

公元527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一世去世,他的侄子查士丁尼继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查士丁尼一世。为了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版图,他对内进行严格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推行起兵向东西方向扩张。他对东方的征服重新开启了罗马-波斯战争。在此后的100年里,拜占庭与萨珊波斯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争霸战争。

第一次战争:公元 528-531 年。 527年,刚刚继位的查士丁尼一世任命22岁的贝利撒留为东征大元帅。 528年,波斯先发制人,命令扎基西斯将军率领三万大军向拜占庭军队发起猛烈进攻。 529年,波斯在第一次尼西比斯战役中击败贝利撒留,向美索不达米亚发起直接进攻。德伊勒是平原上的一个战略城镇。530年的德拉战役中,波斯军队全军溃败。随后,从叙利亚沙漠方向发起的多次进攻也因贝利撒留的巧妙反击而失败。 531年,双方在哈尔基斯交战,波斯击退了贝利撒留的进攻。 532年,双方讲和,拜占庭撤回在德拉的驻军,并向波斯支付了1000磅黄金。

第二次战争:公元 540-545 年。 540年,科斯罗一世率军从首都泰西封对拜占庭幼发拉底河防线发起奇袭。他先后攻占了希拉波利斯和哈尔基斯,直奔叙利亚首都安条克。经过一番激战,波斯占领了这座城市,并烧杀抢掠。 543年,霍斯劳一世趁拜占庭内乱之机入侵亚美尼亚,全歼前来进攻的3万拜占庭军队。 544年,库斯鲁再次亲自征服美索不达米亚,并围困首都埃德萨数月,但无功而返。 545年,双方缔结五年停战协定。拜占庭收复了波斯占领的全部领土,并支付了2000黄金的赎金。

第三次战争:公元 549-562 年。 547年,科斯罗一世率领8万大军入侵科尔基斯王国,攻占了信徒的佩特拉要塞。 549年,应科尔基斯家族的邀请,查士丁尼一世派出大军进攻皮特拉要塞。经过三年断断续续的战斗,拜占庭军队收复了皮特拉要塞,波斯军队伤亡惨重。此战之后,双方在高加索山麓又进行了六年的拉锯战。拜占庭先胜后败,波斯军队连续获胜。

555年,帕西河口之战中,拜占庭军队拼尽全力,对轻敌贸然挺进的波斯军队发起反攻,毙敌万余,取得彻底胜利。 562年,两国再次讲和。波斯放弃了对科尔基斯的领土要求,拜占庭每年向波斯支付 18,000 磅黄金,持续 50 年。

第四次战争:公元 571-591 年。 571年,查士丁尼二世停止向波斯支付年金。霍斯罗一世以敌人破坏条约的名义率军进攻德拉城。经过五个月的战斗,攻入城内。在索要4万磅黄金后,波斯撤军。 589年,波斯爆发内乱,拜占庭皇帝莫里斯派出7万大军协助科斯罗二世夺取王位。 591年,信徒们在幼发拉底河畔击败了波斯军队,杀死了篡位者,攻占了泰西封,帮助库斯鲁二世登上了波斯王位。波斯将亚美尼亚的大部分地区和伊比利亚半岛的一半割让给拜占庭,并签订了“永久和平协议”。

625 年,希拉克略平定了小亚细亚西部。公元626年至627年,双方持续交战。 628年,波斯发生政变。631年,科巴德二世的继承者与拜占庭终于达成和平协议:波斯归还过去占领的拜占庭领土,释放战俘,归还从耶路撒冷夺取的“圣十字”,归还从拜占庭夺取的所有财产,并偿还了几年的军费。 。波斯只能保住原有的领土,却空手而归,一无所获。

罗马与波斯的战争持续了400年,双方交战数百次。虽然战争的结果是波斯战败,但严格来说,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拉锯战。战争的结果只是将交战双方恢复到战前的状态。罗马-波斯战争严重消耗了交战双方的力量。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实力因此被大大削弱,后来无力抵御蛮族和阿拉伯人的入侵,为其最终的衰落埋下了隐患。经过这场漫长的战争,波斯元气严重受损,大厦根基动摇。二十年后的651年,萨珊波斯被阿拉伯帝国灭亡。可以说,持续四个世纪的罗马波斯战争,加速了罗马帝国特别是拜占庭帝国的衰落,敲响了萨珊波斯的丧钟。


“狡兔死,走狗烹。鸟尽,良弓藏”。原意是:狡猾的兔子一旦死了,狗很快就会成为人们的食物。当所有的鸟儿都被杀死后,人们就把他们的好弓搁置起来。后人常用这句话来形容被别人利用后失去使用价值的后果。几千年的历史,血淋淋的例子,从春秋战国到明朝,“狡兔死,走狗熟。鸟没了,良弓藏着”的案例已被重复。春秋战国时期的白起、伍子胥、文种、吴起等;西汉的韩信、彭越、英布、张耳、臧图等;明代常遇春、李善长等。开国英雄为何被杀?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手握重兵,仗着自己的功绩,不知进退,威胁皇权。当功臣的功绩与他们的惨死相比时,我们常常会怜悯他们。但有句话说:穷者必可恨。我们应该怜悯那些被杀的英雄,还是应该责备他们应得的罪?在我看来,责骂他们应得的,比怜悯他们要好。为什么?有两个原因。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