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百科

中医养生的日常习惯

探索生活百科

中医养生日常习惯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不脱离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与实践。它包括神养、行为养、气养、形养、食养、药养等丰富内容。

一、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适当的食物可以治病。饮食养生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从古至今都是人们非常重视的。饮食调养的原则是阴阳平衡,五味调和,饮食有节。

二、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即日常生活要有规律。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形成一定的生活习惯,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适应四时气候特点的生活规律,对于人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起居有常的思想概括为劳逸适度、起居有常,并注意睡眠及饮食二方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每天需7~9小时,老年人一般每天需5~8小时。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不宜健康长寿。饮食要注意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饮食要清淡,避免过食辛辣及肥甘厚味食物;应戒烟限酒;还应注意冷暖适度。

三、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又称“心理养生”、“精神摄生”、“养性”,是指在精神方面运用中国传统的颐养心神、四时调摄、顺应自然等摄生保健的方法,通过情绪调节、心理调适等方式,进行自我身心保养,以达到养生的目的。精神养生在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亦有人称中医养生学为“精神养生学”。古代医家认为在人体正气强盛、病邪不侵入机体或虽有邪气侵入机体而能及时祛除的情况下,由于邪正相争不剧烈,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内外环境安静,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运行正常,人体就会安而不病。此时既无外界邪气的干扰破坏,又无体内病理变化对自身健康的危害侵蚀,故没有必要采用药物和其它手段进行养生保健。

四、其他注意事项

1. 谨和五味:食能养人,也能伤人,就看我们怎么去摄取和利用食物的“气和味”。食之过偏,摄入量的不平衡,也必然会引发一些疾病。五味过偏既伤人又伤身。内经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内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2. 顺应四时:顺应四时养生是我国最早的养生观之一。内经认为人体健康与四时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及春食温、夏食寒、秋食凉、冬食热”等理论都是强调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应该顺应季节采取相应的生活方式。人的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与自然界息息相关,“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起居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3. 动静结合:内经认为人的生命在于动静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人的生理功能只有通过一定的运动才能产生和维持,但这种运动必须从顺四时、适寒暑出发,只有合理恰当的运动才能有益于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运动量不宜过大或过小,要循序渐进;也不可过度运动或过度安逸,以免造成气血耗散或闭阻不通。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