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百科

播放中国发展史(播放中国发展史诗)

探索生活百科

中国劳动发展史?

生产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特点的改造自然物质活动。它既是人专与自然之间属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活动的过程。

生产劳动是人类历史的物质基础,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的新派别”。

首先,生产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①劳动决定了从猿到人的转变。

②劳动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形成。

其次,生产劳动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一文中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再次,生产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劳动本身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文化的昌盛和艺术的繁荣。

总之,劳动、生产的观点是唯物史观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中国职校发展史?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职业教育诞生比较早,但多是以子承父业、家族传承的形式存在,1886年开设的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机构。1917年,黄炎培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与陶行知组织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和晏阳初组织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一起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我国引进了苏联的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教育模式,中等专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64年,刘少奇同志“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思想再次推动了各类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在文革时期遭受了灭顶之灾。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转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一大批普通中学改为职业中学,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高校扩招等内外因的作用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许多职业学校再次改回普通中学。为了扭转局面,中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举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中国导弹发展史?

我国导弹发展史以年代划分:

1、第一代防空导弹

上世纪50年代末,在引进苏联SA-2的基础上,一方面装备部队,一方面仿制生产并改进形成了第一代中高空防空导弹

2、第二代以后防空导弹

世界上的第二代防空导弹从上世纪50年代中就开始发展了,到70年代末就形成了作战武器,由于“文革”等原因,中国在此时导弹武器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这时研制生产的其实是一代半,只是在70年代末才真正开展第二代防空导弹的研制。

3、 第三代防空导弹

当时我国正处在国际上第二代防空导弹正式装备、第三代防空导弹全面开发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技术上引进了许多新的思想与概念,我们参照美国、俄国(前苏联)、英国、法国等发展的第二防空导弹,“爱国者”-1、SA-10、海标枪、响尾蛇等导弹与系统的技术,发展了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防空导弹系统,如前卫便携式导弹、FM-80、FM-90等低空近程导弹。其后自主研发了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FD-2000等型号,形成了配套齐全的防空导弹武器。

4、 新一代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末应该作为第三代防空导弹发展与装备的标志年代,同样也孕育新一代防空武器的胚胎。因为精确打击、防区外(或超视距)发射、隐身与饱和袭击已成了空袭体系的主要作战方式;多武器配合协同、网络化指挥已成为完整体系。防空武器系统面临着多层次、多目标、隐身与非隐身、干扰与反干扰、真假目标混合饱和的精确打击,这就要求不仅单个和单类防空武器的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必须形成多种防空武器有组织的防空体系,与相应的空袭体系对抗。

中国新闻发展史?

在中国新闻史上,“新闻”一词最早源于北宋末年出现的小报。北宋末年,一些中下级政府官员和书铺主人秘密合作,将未经官方审查的邸报或不准备发表的消息,私自以“小报书之,飞报远近”。当时人们私下把这种小报叫做“新闻”。从此,新闻这个名词就与报纸联系起来了。

中国榨油发展史?

说到中国的榨油史,它与其他工业一样,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发展进程。从被侵略、压榨,到自省、自强。于榨油技术而言,其奋起直追的方法,确实有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味道。中国最早的压榨植物油芝麻油。起源于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很多西域的农作物种子,芝麻便是其中之一。采用类似于“木龙榨”的榨油方式,进行人工物理榨取。芝麻在当时还叫“胡麻”,所生产的油叫“麻油”或“胡麻油”。

到了19世纪末期,腐朽软弱的清政府无法应对东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版图大开。随之而来的列强压榨,进入到了中国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油脂行业就是在这屈辱的环境中,被迫的、缓慢的开始了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1867年,英商在营口开办了牛庄豆饼厂,用蒸汽机做动力来取代原来的人工或畜力对大豆进行破碎,中国土地上迎来了最早的近代化油厂。1868年,在华英商怡和洋行订购了一台液压榨油机到中国的营口。到货后,工人和老百姓们面对这种从未见过的机器感到惊奇,更多的是心底的恐惧。由于中国油坊同行的不断骚扰,导致进入中国的第一台机器基本没正常使用过。尽管中国一些油坊对新式榨油机械的反对,可最终也没能阻挡液压机取代土法压榨设备。

从1890年代后期开始,被日本占据的东北,成为了日本大豆和大豆粕的榨取地。为了适应大连大豆榨油业的发展,日本国内大小财阀纷纷在东北开设油坊,并引进欧美液压榨油机械。之后,中国人在完全掌握了水压机技术之后,便开始简化水压机。这种机器专榨大豆,称为「豆饼车」。中国“豆饼车”取消榨板和榨笼,从而节省大量钢材。液压油缸用生铁铸成代替了铸钢,铁条制成的饼圈代替榨笼,用水草或稻草包饼。节约了成本的同时还大大增加了每台榨机的装饼量。虽然压榨时间延长到了5小时左右,但技术指标并不差。

直到开国后,在1950年初,我国东北几家大豆加工厂对“豆饼车”榨油全过程加以试验和总结,形成了“李川江操作法”。这个方法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出油率普遍提高。再加之上海油脂三厂对旅大油脂总厂创制的「无草饼圈」进行了改进,创造了「薄型草饼圈」。使得豆饼厚度减半,缩短了出油油路,大豆出油率又提高2~3%,在当时便已超过欧洲式水压机指标,接近螺旋连续榨油机。

1

1

2

中国磷矿发展史?

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中国磷化工行业走过了一条由进口产品到出口产品的发展之路,实现了由进口大国向制造大国的历史跨越,成为世界磷肥生产大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精细磷酸盐也在世界崭露头角。

“料浆法”磷铵技术诞生结束了中国中低品位磷矿不能直接生产高浓度磷肥的历史;溶剂萃取净化湿法磷酸技术的研制成功

中国舞台发展史?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也在提高,人们对艺术的审美也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的稳定,人们思想的开放,很多的娱乐节目不断的涌现出来。银屏上舞台艺术也在不断的丰富,在这期间,我国的舞台艺术文化,也在随着时代发生的众多的变化与创新。

二十多年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舞台的变化多样值得深入研究,今20年很多形式的舞台变化是多样的,通过观看操心中国剧场与舞台的便捷可以得知,在众多舞台艺术的表演,化妆空间的变化是最基本的变化,其次是灯光的变化,这也是舞台中变化最大的地方,这个小小的舞台的变化过程,让我能从侧面看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而和科技发展过程以及人们是如何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缔造开放文明的思想变化。

比较早期的舞台艺术演出的地方,在我们所谓的黑匣子,也就是小剧场方式。空间上没有把观众跟演区区分开来,他们就在一个平面上,而且演员的出场都是从观众席上走出来,感觉像是一台戏。

我国舞台艺术的发展与创新长期以来都是在进步的,这种进步不仅仅体现在舞台视觉造型上的进步,更多的是体现在我台创作理论上的的革新,从早期的搭乘到目前的数字技术塑造景象。这些都仅仅是在视觉上发生着革新,在于我们的时代,科技进步有着很大的关系。

中国的舞台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我觉得在我们国家很多的艺术都是这样,富有民族特色,因为是我们的文化影响,维持关于我国古代变迁的一个发展,我想是历史的一个必然过程。

中国神舟发展史?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

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

神舟六号发射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

神舟二号 2001年01月09日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 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

神舟三号 2002年03月25日 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 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29日 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 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日下午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神舟十一号于2016年10月17日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  于2016年10月19日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工作,形成组合体;  于2016年11月18日进入返回程序,返回舱降落主着陆场,完成载人任务。 

神舟十一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过程,为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航天员长期驻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诗歌发展史?

中国诗歌发展史

民歌 (起始口头创作,流传) →古风 (乐府、诗经、楚辞、离骚、九歌等) →唐诗 (律诗和绝句) → 宋词 → 元曲 → 明清盛行民歌→自由诗(从西方传入的舶来品,五四运动开始发展起来) →大跃进时期曾大兴民歌之风(口头创作与书面创作并举,出现很多新民歌) →20世纪80年代,涌出朦胧诗→散文诗→粉碎四人帮以后,格律诗词大潮兴起,成了民歌、传统诗词(又叫中华诗词)、自由诗三种形式的发展趋势。

拓展资料:

最早的诗是三千年前的《诗经》,由“风、雅、赞”三部分组成,共四句。《诗经》之后,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它由屈原创立,发展为五字句和七字句。汉代出现了与音乐相配的诗歌,即“乐府诗”多为五言诗。魏晋时期,人们注重音律的本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分为节奏诗和四行诗。宋代是最发达的,这是一个词,又称长短句。元明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称为曲,又称散曲。新文化的现代诗歌出现在近代。

中国铣床发展史?

中国铣床发展起步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机械工业才逐步从修配性质发展成为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技术水平和成套水平不断提高的工业部门。与西方上百年的发展有不小的差距。

尽管我过铣床发展迅速,一些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然而,我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总体上处于下游和低端位置。什么原因呢?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的核心零部件受到外国限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小,缺乏国际竞争力。只有在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创新研发方面加大马力,才能突破外国的封锁,提高技术。

业内认识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黑洞”,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曾几何时,企业的进口机械成了宣传的噱头。以至于不重视自己的自己的创新,然人潜移默化中接受:只有外国进口的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是可靠的,是产品的保证。 目前国内铣床配置五花八门,主要以经济型为主,真正的高精端铣床还需要努力。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