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百科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什么意思

探索生活百科

昨天看到有人在讨论孔子的这段话:

“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之,困而学之又次一下,困而不学基本上就死定了。”

“生而知之”,因为这是四等学知里最牛逼的,至于其他三等,我们看不到。

所以我特意来掰扯一下第一种情况,生而知之。

先秦时期的汉字,比我们现在的少多了,所以舍不得两个两个用,很多字一个字一大堆意思,搞的我们莫名其妙。实际上也不是一大堆意思,是我们看到那个字浮想联翩,自己脑袋里“生”出一大堆词组,有时候连句子都“生”出来了,所以看到一个字就晕,一晕,就糊涂了。

注意我刚才说了两个“生”字,都加引号了,我们返回头再去看,这两个“生”字,是不是和“生而知之”的“生”一样的?

“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这是庄子的一段话,注意这个“生”字,好多人解释说,是生命的意思。这个解释倒真的解对了,可惜“生命”两个字又不能完全理解,导致很多荒谬的解读。

我们说,这一堆“生”字,是一模一样的,意思也是一模一样的,一点差别都没有。

“生”和“知”字放在一起,就是指对“知”的生发,解透这个东西要先弄明白“知”是什么。

先秦时期是没有多少书籍,那些竹简骨片你看着厚实,不经看,几下就看完了。所以和我们现在讲的“知识”完全两码事。他是由“分门别类”的认识人生、认识世界,从而引申出的“道理”,理通了,认识清楚了,就叫“知之”。而认知的这个过程,是一种分辨,它叫做“知”。不分动词名词,统统一个动名词搞定。

我们再退出来,看整体:“生而知之”,就是说:看到一个什么现象,“第一念”,马上就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这叫“生而知之”。这里的“生”,就是耗费精力去“观察、分辨”外界的现象,这一整套动作。

“喜怒哀乐之不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发,就是相对于“喜怒哀乐”这些情感而言的“生”,所以我们常说“发脾气”,但不会讲“生脾气”,生发的初意有微妙区别,去搞清楚,并且能搞清楚这点微妙区别,也就叫“知”,而“之”就是个泛指,泛指现前的一切对象。

而庄子之所以会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是说他已经到了“生而知之”这个境界,先秦时代人的生存方式很简单,需要辨识的东西又不多,不需要耗费精力去搞些没用的东西。

庄子叫“南华真人”,佛教中也有类似表述,“阿罗汉”的梵文直译就是“无学”。

“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也不是自谦,很多崇拜孔子的人总是希望我们的“至圣先师”能够“顶天立地”,自己好有面子,其实这想法本身就是“不肖”。自谦是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这话的时候,他绝对是自认为没有做到“生而知之”的。我这样说估计抽了很多人的脸吧,要不我们再讲个故事,把另一边的脸也抽一下?

说,古时有人好风雅,听说君子要谦虚,也明白了什么叫谦虚。有一次,他去拜访自己的上司。席间就和上司套近乎:“您家孩子多大啦?”,上司说:“犬子五岁,令爱呢?”,“啊,我儿子啊……不不,大人,我没儿子,我家只有个三岁的王八羔子。”

别以为王八羔子他老爹可耻,那是淳朴。真正可耻的是犬子他爹!扭曲认知,唯一认清的只有自己实际上只能教出来个狗崽子。

“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活了七十三岁,他有三年时间,是纯粹的“生而知之”,在生命的最终时间,至圣先师用一生的“好古敏以求之”,终于证到了他所向往的境界。与此同时,他的“有教无类”,也为中华大地种下三千颗树苗,其中七十二颗长成了参天大树,最终生发了中华大地独有的儒家文化,以及我们两千多年的持续繁荣。

综上,题目上的四句话都是扯淡,真正有用的,只有四个字:“好、古、敏、求”。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