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百科

培养1-3岁宝宝独立意识的6个要点

探索生活百科

  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或困难。作为家长,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宝宝未来的独立人格和健康心理有着积极的意义。

  虽然1到3岁的宝宝自理能力很有限,但家长应该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弱化并逐步消除宝宝的依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的独立人格。

  平时与宝宝平等交谈,让宝宝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宝宝做他喜欢做的事,不违反原则,这样他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宝宝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凡事都要依赖父母的小东西。

  2。确定合适的范围,支持宝宝“自己做”。

  凡是宝宝能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支持他自己做,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做”的范围要不断扩大。如果1岁的宝宝想自己吃饭,他的要求可以满足,不用怕他把食物洒在桌子上; 2岁的宝宝需要自己洗手、洗脸、爬楼梯、穿脱鞋子等,这些都应该得到支持。 ,让他自己做。这不仅可以锻炼宝宝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还可以增强宝宝的自理能力。

  3。父母应该树立榜样。

  年轻的父母,如果你有经济问题,不要向年迈的父母求助;夫妻吵架,不要生气回家“搬兵”;不要带宝宝去祖父母家,没有东西吃,也没有东西带。这一切都不利于宝宝独立意识的培养。如果父母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孩子就会得到良好的教育。

  4。让宝宝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

  很多时候宝宝因为不小心丢失了玩具,或者因为动作不协调而摔倒。父母会说是自己的错,或者是绊倒宝宝的石头不好等等,并小声对宝宝“道歉”。父母可能认为这样做会导致亲子关系和谐,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样很容易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依赖和对抗的关系。宝宝还小,不懂道理。父母为了取悦宝宝,把自己降低到宝宝的水平,这会让宝宝从内心深处不尊重父母,认为一切都是父母或外物的错。简而言之,这不是他们自己的错。这样就会形成事事依赖父母、事事抗拒父母、事事找借口的坏习惯。

  5。坚持让宝宝自己走路。

  如果路途遥远,可以让宝宝沿途多休息几次。不要一哭着累了就去接宝宝或者打车。长此以往,孩子自然就会产生依赖性。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休息一会儿,等体力恢复后继续自己行走。这样可以防止宝宝遇到困难时退到父母的羽翼下寻求庇护。

  6。让宝宝学会忍受中等程度的疼痛。

  宝宝在路上不小心摔倒后,一些家长往往会赶紧把孩子扶起来,然后心疼地问:“疼吗?”这种问题会让宝宝不假思索地回答:“疼。”父母说诱导孩子产生依赖的话,反映了父母的心态,即一方面想严格管教宝宝,另一方面又希望宝宝撒娇或者依赖父母。父母应该用“不疼吗?”代替“疼吗”。宝宝自然会回答:“不疼!”,家长要及时表扬宝宝“真勇敢!”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