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百科

宿松节令与风俗考 宿松习俗是什么( 三 )

探索生活百科


在民间,禳灾纳祥、调和阴阳的方式有很多,地域不同,同一习俗也会呈现不同文化形式 。其中吃粽子、挂菖蒲、艾草是常见做法 。粽子,又叫角黍 。角黍之名,源于牛角形状,它由菰叶包裹黍米而成 。因菰叶生于水中,属“阴”,黍米,又称“火谷”,具有阳火之性 。菰叶与黍相配,象征“阴外阳内”、“阴阳相合”,表达了人们祈求端午阴阳调和的愿望 。而端午节吃粽子也就有释放阴阳之气、辅助时节的意味 。尽管到了后来,粽子皮发生改变,由菰叶换作箬叶和芦苇叶,但其调和阴阳的寓意未减 。有的粽子外面以红黄蓝白黑五行色线捆绑,同样也具有五行相生相克、调和阴阳的味道 。
菖蒲、艾草都有强烈的香气,可用来熏虫辟邪 。端午节时人们把菖蒲、艾草挂于门侧,有的人家则放于室内点燃,借助菖蒲的香气、艾草的熏烟熏虫辟邪,减轻百虫对人的伤害


文章插图

此外,虎、钟馗等也是端午辟邪求福中的常用符号 。人们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具有驱妖镇邪之威力 。人们常将其形象用在孩童的服饰上,做出虎头帽、虎头鞋、虎形围涎、肚兜等,穿到孩子身上,护佑孩子 。钟馗,为唐朝终南山进士,因科举不第,触街而亡,阎王见其秉性耿直,刚正不阿,封其为平鬼大元帅 。民间端午节常将其形象挂于室内,镇宅驱邪,承纳吉祥 。
五月二十龙晒衣,这天老百姓不能晒衣服,要让龙晒 。说是“晒干龙衣百日雨,落湿龙衣百日晴”,晒干落湿都不好,这个“龙”真难对待,不过龙晒衣只是一种传说 。
六月六宋哲宗定为“天贶节”,贶是赐的意思 。六月六,好吃新 。这是农谚,因为这时,田里的早稻收割,园里的瓜菜上市 。传说“六月六”是太阳最过劲的一天,人们都要晒衣物,把梅天的霉菌晒掉,有利于健康 。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洗头,说这天洗头,以后不生虱 。
七月七是吃巧节,女儿节 。民谚云:“七月七夕,吃巧穿针 。”过去姑娘们在这天晚上学习穿针引线,说以后就心灵手巧,会干针线活 。七夕有个传说,牛郎、织女通过鹊桥相会,第二天看到鸦鹊头上少了些毛,说是被牛郎、织女过鹊桥时踩掉了 。这个神话是来自天上两个星座,牵牛星在银河之西,俗呼牛郎,一名河鼓,又曰黄姑,大概以牵牛三星象牛头角和嘴之形,所以叫牵牛 。织女四星象梭形,因而名织女 。织女在银河之东,传说为天帝之女,又叫她天孙,会纺织,唐朝韩愈有“天孙为织云锦裳”的诗句 。天孙同牛郎结婚时,向天帝借钱30万,因还不清这笔债,被罚居银河两岸,只许每年七月七日由鹊架桥相会一次 。后人有《七夕》诗为之叹息:
一年一渡鹊桥来,话到双星事可哀 。
天上也因贫受累,人间怎不重多财 。
现在有些小夫妻结婚,讲排场,摆阔气,婚前债台高筑,婚后债务缠身,图一时之快乐,惹长时间的烦恼,甚至后来生活难以为计,闹得夫妻分手,也可从牛女身上得到一点启示 。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称中元大会,鬼节 。家家上坟祭祖,焚香化纸钱,或者烧包袱 。对一些坟墓不在本地的祖宗,或曾在生前许愿的亲友,就以烧包袱的方式寄托哀思 。包袱皮就是一个大信封,内装纸钱,金银元宝等,封面写上收件人的姓名,地址,盖上道士的法印,焚化寄去 。在写收件人姓名时有个口诀:“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如寄“×××老大人受用”,最后一个字必须逢走之边,否则就通不过关,上述八字中最后一字逢遥,说明能通关 。写碑文也是如此,如“故显妣×××老夫人之墓”,这最后一字逢“还”是对的 。
八月十五是中秋,这是个重要节日,也是家庭团圆的日子,像天上月亮一样 。这天晚上,家家准备糕点,主要是月饼,月饼花样繁多 。儿时,父亲总要买几个大麻饼,送给奶奶,然后每个孩子都发一两个,有时,我们用线穿着挂在胸前,晚上就拿月饼在月亮面前晃晃,献月家婆 。一些富裕人家设晚宴,摆糕点,合家团聚赏月 。
中秋,过去还有一个习俗——摸秋 。“春华秋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摸秋就是摸秋天的果实 。晚上一些小伙、姑娘、儿童,到山上、地里去摘果实好玩,这不算偷抢,主人家也不说“不” 。儿时,我也去摸过秋,在棉花地里摘些棉花,以后碰上买板糖的,就以棉花兑糖,也有乐趣 。
凡定亲的男女,准备当年结婚的,男方要给女方家送中秋节礼,包括糯米粑、月饼、肉、糖等,也可以钱代 。读私塾的学生,也要给先生送中秋节礼 。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