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百科

中华文明的命运之战:动荡的秦汉帝国生命线( 二 )

探索生活百科


秦始皇为了防止这个北方劲敌的回攻,不得不派人在河南地修筑长城以防御匈奴的来犯,后来秦又把过去赵国与燕国的长城进行修补,并最终形成了《史记》中所记的:“西至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秦长城。
在秦北逐匈奴不久,陈胜吴广与刘邦项羽就发动了推翻秦政权的起义,这次起义不但让秦帝国迅速崩溃,同时守卫河南地长城的蒙恬也因王权之争,被逼服药自杀。匈奴趁秦内乱之机,又再次收复了河南地。
匈奴占领河南地不久,刚刚建立西汉政权的刘邦就决定发起反击,但是因为决策的失误,刘邦的西汉大军在马邑(今朔州与大同附近)遭遇匈奴的包围,后来不得不得通过求和,才勉强完成撤退。这次战役的结果则导致,在之后很长的时间内,匈奴一直保持着对河南地的占有。
之后,经过文景之治的积攒,西汉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所以汉武帝即位后,就派卫青和霍去病发起了对匈奴的战争。经过几次大的交锋,西汉不但重新夺回了河南地,而且还将乌鞘岭以西河西走廊等地纳入汉朝的版图,并设敦煌、武威、张掖与酒泉四郡,史称“河西四郡”。

文章插图

河西走廊其实和河南地一样原本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先秦之前这里主要的民族为乌孙与月氏。战国至秦时,匈奴不断强盛,将乌孙与月氏等民族赶出了河西走廊,两个民族不得不西迁至今天的新疆与中亚一带。
从地理位置上看河西走廊具有极其特殊的地理意义,它的草场形成与河南地完全不同,地理意义上河西走廊东至乌鞘岭,西至今星星峡,南部有祁连山,北部则是为合黎山、马鬃山。

文章插图

因为乌鞘岭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天然分界线,至乌鞘岭以东,从太平洋过来的水汽已经成为了强弩之末。这也导致河西走廊的年降水量和河南地比起来要稀少许多,其实一个区域如果想满足基本的农耕灌溉的条件,降水量必须在250-400毫米之间才行,如果没有充足的降水量,农业发展就很难维系,那么怎么弥补这样的不足呢?
其实,河西走廊的水资源主要倚仗于南部祁连山的冰川融水,祁连山的冰川融水对河西走廊的农耕与游牧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
如果你到过河西走廊你就会发现,河西走廊的农业是典型的绿洲农业,有水的地方才会有农田,而没有水的地方则会成为荒漠。历史上石羊河、黑河与疏勒河都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补给,而它们都发源于祁连山的冰川融水。
另外,由于河西走廊与祁连山之间具有近1500-2000米的海拔落差,这样的落差就形成了河西走廊与祁连山的过渡带,即地理学所说的垂直地带性。在过渡带之间就会形成大片的草场,这里水草丰美,而且位于祁连山的迎风坡的一面,所以降水也相较于河西走廊更加充沛,而这里自然就成为了北方少数民族最理想的游牧场所。
为了达到对河西走廊与河南地一线长久的控制,汉代效仿秦代开始修筑更大规模的长城,这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河西走廊长城最初的由来。
汉代河西长城的修筑东起今天甘肃兰州的永登县,向西至汉代玉门关(今敦煌小方盘城)。后来随着汉代对西域的占据,西汉将长城的修筑范围扩展至新疆罗布泊与昌吉州巴里坤一线。
其实汉代长城的军事选址地也开始变得讲究起来,汉代河西走廊的气候相较于今天更加温和,这里湖泊与沼泽众多,水草丰美。为了防止匈奴南下,汉代在长城选址方面非常重视对水源地与大型湖泊地的占有。
如在黑河下游的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就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军事工事,这里在历史上叫做居延塞,鼎鼎有名的居延汉简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因为这里扼守汉代疆域至内蒙古高原的腹地,早期的丝绸之路也从这里经过,加之这里生态良好,水资源丰富,自然会成为汉帝国首先考虑要防御的地区。
同时汉武帝时期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戍边计划,将大量关中地区的汉人移民至今天甘肃与新疆的土地上进行屯垦。
但是一味地征伐与军事行动必然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晚年的汉武帝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自此汉代与匈奴的战争才得以暂时的平息。
从战国农牧业交错带形成以来,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生产方式文明的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对于这两种强盛且不同形态的文明而言,唯有战争与攻伐或许才是制胜之道,对河西走廊与河南地拉锯战式的争夺,成为了这一时期两大文明征伐的焦点,而长城则成为了隔开农耕与游牧文明间人为的军事屏障。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